第241章 大战骤起,已下决议!(1 / 2)

第241章大战骤起,已下决议!

袁绍心中明镜一样,这段时日他虽然纠结,但思绪始终非常通达,可谓不遗余力的收集各方送来的情报,并且加以分析。

谋足思重、多方查探之下,袁绍自认为对局势的洞察,远超麾下谋臣,对此事的判断,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一开始,他坚定不移的认为张韩遭受数十军棍,乃是苦肉计,用以迷惑黎阳守军,所以下令让张郃继续加重防备,不能给他半点机会。

同时等待书信往来之中,透露此事,又或者能有这么几封书信,是为劝导冀州文士去游说张韩,一旦有这类书信,则说明必是计策。

袁绍可以毫不犹豫的选择固守,不与河内交兵,让张韩此计落空,自作自受。

但是,没有人写这样的书信送来,就很离奇!

到陈登杖打张韩的事过去十日左右,袁绍陆续收到了十几分封聊到此事的书信,全部都是幸灾乐祸,大快人心。

他就懵了。

“他是用这种方式,来平息主公的怒火,那么,他为何要平息您的怒火?”许攸笑了,道:“因为惧怕。”

但是因为两件事被彻底击溃了手段,不敢再伸入他的府院内。

他毫不吝啬的夸赞了一声,“当初十八路联盟军讨董的时候,也就是颜良在外领兵,未曾和我一同到达虎牢,否则岂能是关羽、孙坚等流扬名立万?!”

这些事,杨彪在书信之中可谓是娓娓道来,不乏说了一些对张韩的不满之语,包括当初在朝堂上和董、伏一党的争锋相对。

两件事,让他在百姓心中的口碑、声望皆是不可比拟。

“他说,不能给张韩等人有任何摸进境内的机会……而主公好似也答应过,现在若是说进军,会不会让张郃将军略有不满?”

“说下去,你现在有何想法,一并说出来。”

“进军。”

但,这也足以说明现在曹军是乱的,驻防的兵马不服张韩黑袍骑的存在,等同于曹操的两支精锐骑兵,有一支正遭打压。

这也就意味着,张韩牢牢把控了这支兵马,功绩与军备辎重,近乎是完全压住了曹操的军队。

这一点他很明白。

即便是不打压,张韩不在的黑袍骑也绝对不会有此前那种令人生畏的战绩。

这件事,曹操需要给荆州一个交代,而张韩在河内军中的嚣张跋扈的表现,却也是事实,单因这些事,曹操也打算让他退居幕后,甚至是,去往闲职了。

“若是主公立刻便战,则令曹操内忧外患,左支右绌,迟早会让他捉襟见肘,而那个时候,不满曹操年年以天子名义收取朝贡的人,就会接连不断的站出来,瓦解他的所有势力!”

“如此,便可作为密诏而用,至于这盟约,有或者没有,盟书现在何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只要将兵马开赴东郡、河内两地战线,在曹操许都的朝堂之内,自然会有仁人志士站出来,暗中相助于我,”许攸情绪一下激动起来,此节让他将许多线索都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袁绍向杨彪发出了疑问,在书信之中,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乃是极其有心的问出了张韩和各大官吏之间的关系之事。

张韩他……这么不得人心吗?为什么这么多人拍手称快,还有人说早就该打。

一是张韩奉养了当年承诺的二百余位战友的遗孀、孤子以及父母。

“不不不,”许攸连忙摆手,思索间凝重的说道:“主公,曹操是深知兵法,怎么会不知道临阵换将对营中军心影响何等剧烈呢?”

又号称倾尽家产为失去双亲的那些孩童办学,让他们有容身之地。

第二件事是,张韩号称倾尽家产,为冬灾救民,豪掷五万金,十万石粮草,救数万百姓,还力主设立了医官署,让天下医者的地位,如龙之升。

许攸听完之后,脸色先是发愣,再之后便是缓缓点头,仿佛已经深刻的了解到了什么。

实际上,他的确已经懂了曹操的心思,卸磨杀驴,换人而战。

书信内,最重要的一句话便是——丞相有压张韩而收所有人心之意,欲用其长子曹昂来战。

“这!”许攸大喜,“如此甚好,既不会落了张郃将军的军威,也可以用升任的方式来调任,以赏赐的方式来派遣,将他调离黎阳即可,先锋自然是用勇猛果敢的将军,颜良、文丑两位将军,这些年在军中少有敌手,都是当世猛将,在下看来或许有当年吕布之勇。”

“又怎会到这……到这冀北的战场上来?但他为人散漫,不思纪律,但功绩过大,曹操不能阻拦,是以唯有如此,让人先行惩处,再扩大军中的影响,让张韩不得已而赋闲,最终顺理成章的将他调离此地。”

甚至有一两位御史的官吏,还明言“袁公切不可对这等奸诈之徒、贪赃枉法之辈、欺世盗名之人,动恻隐之心,予以收容,就该让他死于军律之下,引为大汉典史警醒世人”,这种话,看得袁绍把鬓角的散发都要抠下来了。

袁绍想到这里的时候,开始明白了曹操的心思,在这种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惩处张韩,其实也是他心中所想,否则,他担心日后压不住这个五毒俱全的混账谋臣。

此时,他当机立断的收起了书信,并且派人去请了许攸过来商议。

杨彪这一次的回信,也说明了袁绍本身心中的猜测。

“但他不是为了让我们进攻,恰巧是防备我们进攻,以此法,让我们一直徘徊于张韩是否出战的事情上,其实为何要考虑他呢?难道说,张韩的一千余黑袍骑兵,可以决定几十万大军的胜负吗?在下私认为不太可能。”

“若是主公不战,则正中曹操下怀。”

这种人太聪明,即便是被惩处也不会死,最终还可能落一個富贵归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