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监国公主(下)(2 / 2)

粮食是有的,之前投进去的那些救济粮和钱财,肯定是出了状况了,但这个事儿只能之后再去查实了。升平公主的意思是:先解决眼下的危机,其它的以后再说吧!不可能一边救灾,一边查贪腐的,到时候两边都不得好,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这一点,但凡有点理性的,都是支持的。本来,御史台的人,他们“眼睛里容不得沙子”,必然是要跳出来说三道四的,不过由于刚刚才让公主殿下点名过,这一回倒是都偃旗息鼓了,也是难得。

粮食有了,大概的灾民数据也有,但困难自然也有。西南地区,山高林密,即便是平时,也是不乏山匪横行,如今灾情严重,聚而成匪的便更多了。虽然,大城之间都有道路相连,但城与城间,往往间隔遥远,路途上的安全很难保障。这些情况,陈庆之也是了解的,他道:“西南地区,那里适宜耕种的土地有限,其实一直以来,吃不饱饭的情况才是常态。那里的匪患的确是层出不穷,但其实也很难成规模的,因为他们同样也没办法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兵部倒是年年都派人去剿匪,但也同样遇到了粮草难以维继的问题。不过,老实说,那些落草为寇的人,其实大部分还都是些生活艰困的百姓,为了吃口饱饭的无奈之举。虽说是匪,但其实常常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因为粮食本来就是不够的,让你抢都没地儿抢去。不过,自从张恪自海外引进玉米,并推广到西南地区后,这玉米还真的是好东西,到哪儿都能种,产量还大。就说此次大旱,别的粮食早就都绝收了,就是这玉米居然还能扒拉下几颗来,实在神奇。也就是赶上了连年大旱啊,要是能有几个好年景的,那里的粮食短缺问题必然会大大缓解的,可惜了啊!”

玉米的神奇之处自然不必赘言,而发现并将其引入人朝的张恪,更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或许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张恪后来力主联合虎族抗击狼族,以及推行黑龙互市和牧场的奏疏,尽管不乏反对之人,最终还是得到了皇帝及许多重臣的支持。某种程度可以说,有了这份功绩打底,只要不太过分的要求,朝廷便不会过多阻拦他的,而且他所做的事情,也确实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成功谋划。皇帝对他的看重,更是有目共睹的。

讨论了一会儿后,汪直又代升平公主念道:救灾的措施和物资有了,然而如何调度才是关键,派遣往灾区的官员是否有相应的协调指挥能力更是重中之重。本宫记得,前年为了北上支援虎族,朝廷采取了一套新的转运物资的系统,效果极佳。这两件事还是有不少相通之处的。当时负责筹划此事的人,正是张恪。本宫打算将其调回来主持此事,诸位以为可否?

陈庆之闻言道:“张恪倒的确是合适的人选,然而他如今远在北方,赶回来可要不少日子呢。但救济灾民刻不容缓,只怕会耽误不少功夫的。”

“大元帅说得对,派人去通知张大人,然后他再赶回来接手此事,保守估计也得用去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会耽误救灾的。”

周勃此时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道:“不如这样吧,就由微臣暂且先揽下此事,前往灾区先行展开相关工作,等张恪从北方返回后,再赶过去接手。前年,张恪设计好整个转运系统后,便北上了,之后便是由微臣接手的后续。不过,实际坐镇指挥的,其实皆是由矾楼的高芝姑娘负责的,那个时候小女周薇也在其身旁打下手,帮了些忙。微臣打算将她们都带过去,请殿下恩准。”

前年的时候,那套物资转运系统,的确是运转流畅,很好地保障了北上军队的物资补给,这一点后来是颇受皇帝及军方的好评的。高芝虽然只是个民间女子,却在那段时期,受到许多人的瞩目。甚至于,让宁王都动了心思,想要求娶于她,之后,更是爆出了高芝与张恪的绯闻等一系列的事情。这些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朝廷里的许多人自然还是记得的。不过,今天宁王倒是没有来上朝的。

或许是因为在“监国之争”时,没能争过自己的妹妹,心中尚有不甘吧,宁王及秦王今日都没有来参加朝会。不过,也能理解吧,若他们来了,到时候,免不了还要跟自己的妹妹行礼的,想来他们对此还是会感觉到别扭的。然而这样做,不免也会让一众朝臣对他们有些失望的:心胸还是过于狭隘了啊!

最终,周勃的任命还是通过了,将由他先行去主持西南的赈灾事宜。同时,朝廷八百里加急,召张恪返京。而升平公主以“监国”身份的第一次临朝参政,也就此圆满结束了。其表现之优秀,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她第一次上朝。哪怕是推动其上位的周勃等人,也是大感意外和惊艳的。本来只是为了对抗宁王而不得已将其推向前台的,如今看来升平公主殿下倒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