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好吗?”
“怎么不好,好的很啊,你不知道现在蓝田是如何的繁华了。”
如今的蓝田确实变得十分繁华了起来。
在杨文华把剩下的一半钱,又扣留了一成,全部分发给蓝田县百姓之后,短短几天的时间,蓝田县就繁华了起来。
这可是几千户,有钱又有产业的大户人家,又是属于爆发户性质,正是什么东西都缺少的时候。
其它不说,最起码冬衣需要一身吧,以前没钱的时候,在衣服里面塞点干草芦花什么的也就对付过去了,现在有钱了,穿厚点无可厚非吧。
商人的嗅觉是最敏锐的,有了需求自然就有人供应,加上现在蓝田交通也还便利,自然有许多人来寻求商机。
蓝田百姓一家分到十几万钱后,在府兵子弟的引导下,也开始学着做起了生意。
聪明点的跑杨大作坊去偷点手艺回来,或者早先就是杨大哪儿的帮工,此时有钱又有房子,自己直接就当起了老板。
其中以木工为最,特别是杨文华设计出来的小桌子、小板凳,做的人最多,不但造型简单,材料也特别容易获得。
关中虽然开发了许多年,合抱大树虽然不多,可碗口粗的树木确实取之不尽的,特别是蓝田还背靠秦岭余脉的情况下。
一根木头用钢锯加工成板材后,弄几个孔装四支脚,直接就变成了一张小板凳,把板材拼接一下,装四支脚,就变成了一张小桌子。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虽不精致,却很结实,一张小桌子四条小板凳,卖个几十文还是很有市场的,也就是两天的工钱价格。
关中百姓先在杨文华这里挣了些钱,现在又在魏征那边挣钱,加上杨文华承诺,明年玉米一文胶纸钱一斤的收购价,整个关中的商业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手中有钱,明年又有盼头,人们自然稍稍大方了些。
除了做木工的,其他弄竹子的蔑匠啊,烧粗瓷的陶匠啊,乱七八糟的产业纷纷冒了出来,哪怕便宜点,依靠灞河运输的便利,依然不缺人买。
房子靠着灞河边的人,见来往的人不断增加,做吃食旅店的也有不少。
就算愚笨些的人,从作坊中依靠平稳的道路运些瓷器出来,找些人在自己房子中,用玉米叶垫吧垫吧,挣点包装钱总还是可以的。
有勤劳的人,也挡不住有些想要混吃等死的人,当然,也有可能是胆小,守着哪点钱,靠着手中的地,安安心心种田也是不错的选择。
其中目光短浅之辈,看着现在有人愿意出高价,把手中的房子卖掉的人,也不是没有。
这些杨文华不但不管,也让府兵子弟别多加干涉,路是自己选的,以后日子过得怎么样,也怪不得别人。
反正杨文华手中还捏着他们一成的钱,最少他们的子女能在府兵子弟那里得到应有的教育,成年前也不会缺少吃喝。
所谓穷富皆不过三代,也许父辈的堕落,反而造就了子女的传奇呢?
缘嘛,本来就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