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9、攻克苇子峪(1 / 2)

万世血仇 苕面窝 1779 字 2022-07-24

。    高静祥手中的望远镜就一直沒有放下过  一大群小鬼子冲出來  排长彭小林临阵组织战士们迎敌  这都是在同一时间发生的动作    与此同时  一直在观察敌人动态的高静祥也下达了“覆盖xìng炮击”的命令

一直到这个时候  战斗场面和节奏才重新回到高静祥原來的计划当中

看到小鬼子的阵型已经被炸得支离破碎  高静祥终于下大了最后进攻的命令:“丁二根  带领掷弹筒前移到镇口  为彭小林他们发动最后突袭提供火力支援  ”

jǐng卫排长丁二根闻声出动  带领9具掷弹筒18名战士从山沟冲出去  很快就在镇口找到了早就观察好的位置  第一批9枚榴弹对着小鬼子躲藏的地方砸了过去

掷弹筒和迫击炮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是掷弹筒发shè的榴弹其实就是手雷  或者是特制的手榴弹  威力差很多

另一方面  敌我双方之间超过一百米之后  尤其是准确xìng很差  唯一的优势  就是比战士们投掷手雷的距离远一些

所以说  像这种集中掷弹筒进行轰炸  那才真正算得上是“狂轰滥炸”  根本沒有办法做到jīng确打击

不错  就是掷弹筒手依靠自己目测敌人所在的位置  然后进行乱炸  因为弹着点沒有什么分布规律  让敌人沒有办法躲藏

这种快速打击过程中的“目测”攻击  完全依靠经验  不错  就是一种感觉  这需要掷弹筒手敏锐的洞察力  还有一些小聪明才能办到

为了弥补掷弹筒的不足之处  白书杰一直在暗中指导三仙洞兵工厂研制枪榴弹  因为这个年代的材料问題、工艺水平问題的限制  虽然已经生产出來一批  但是沒有满足白书杰的要求  所以沒有进入实战

最主要的问題  榴弹枪的选择问題  白书杰还沒有最后定型  原來采用的是三八式步枪和辽十三式步枪  作为榴弹发shè器的挂载器具  但是白书杰发现自己的部队装备步枪实在是太少了  而且不适合特战部队使用

目前正在试验mp18或者仿制的同型号冲锋枪  甚至是捷克式轻机枪  反正备选方案很多  距离装备部队还有一段时间

关键是空包弹的装药量、榴弹的类型还需要大量的实验  比如说  白书杰就想把脱壳穿甲弹给整出來  还有高能高爆弹、高温燃烧弹等等  这都需要时间來试验

闲言表过  书归正传

丁二根他们的9具掷弹筒抵近轰炸  小鬼子趴在地上、躲在掩体后面全都沒用  只能不断露出身形后退  成为彭小林身边轻机枪的靶子

敌退我进  彭小林身后的冲锋枪队员见缝插针  利用小鬼子被炸得晕头转向的间隙  从两翼交替掩护向前猛冲  打得小鬼子根本沒有还手之力

这一通乱战  彭小林和战士们给原來率先发动突袭的那些人  好好上了一堂战术课

当然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系统的武器装备基础上的  如果沒有掷弹筒、迫击炮、轻重机枪的话  仅仅依靠大刀长矛  也就谈不上什么“机步协同”、“机炮协同”、“步炮协同”

小鬼子缺乏的  就是系统的武器装备  因为这种密集层次的综合打击  需要消耗大量的武器弹药  东洋矮矬子可承受不起

比如说冲锋枪  就是热河方面军战斗班的标准装备  小鬼子就只能干瞪眼

而白书杰就沒有这种担忧  因为他走的是“用最少的军队人数  发挥最密集的火力优势  达成最显著的战斗目标”这种jīng兵路线

尤其是号称“亚洲第一兵工厂”的奉天军械厂  当年承担东北军40万大军的武器供应  还有大量的富余外销

“九一八事变”中  白书杰乱中取利  基本上被他搬到了三仙洞  专门为自己的十余万人生产  所以弹药消耗并不是很紧张

至于像陈杰这样深入敌后的特遣队  一方面在密营里面有基本储备  另方面是因为白书杰一贯强调要采取“小规模、多批次的歼灭战”  能够随时获得补充  所以  战士们从來沒有计算自己打出去多少子弹

当然  这并不是白书杰的创举  而是毛伟人的jīng辟理论  白书杰不过是照本宣科  因地制宜的“剽窃自用”而已

现在很多无知的青年人在网络论坛上争论狗屁“谁是抗rì的主力”  最大的质疑就是八路军经过八年抗战中  从三万六千人发展到了120万人  而蒋某人的400万大军打得尸骨无存

胜利  不是说你死了多少人來评判的  如果为了民族dú lì而抗争  都按照死人的多少來计算的话  那还不如全民族自杀算了

稍微懂一点儿历史的人就会明白:蒋某人在军事战略战术上  算得上是当年中国最大的饭桶

毛伟人在井冈山初期  60%的战士都是大刀和长矛  而且还只有数千人的部队  就能够全歼蒋某人的整营、整团、整师  而且能够做到从伙夫到师长无一漏网  飞速发展了数万红军  武器弹药都是蒋某人这个“运输大队长”免费赠送的

这才有了不到一年时间  毛伟人就可以和蒋某人的十万大军抗衡  并且最后战而胜之  在此期间  毛伟人的部队每一次反围剿  军队的人数就会增加一倍